谨防是什么意思(谨防官司是什么意思)

日期: 栏目:科普 浏览:1

谨防是什么意思?”我不解的问道。“你不知道吗?这是一个秘密,只有你知道。”他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1

你怎么可以这样啊?

很多人都说过这句话,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比如你的朋友突然背叛了你,你的同事同学因为某些奇葩的原因在排挤你,或者仅仅是看到了社会上一些丑陋的现象发出感叹。比如某个少年为了给游戏充值不惜偷了同学200元钱,你看到以后感叹:“怎么可以这样啊?”

这句话有多个版本,“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个版本听起来有点哀怨,且当作女性版本。男性版本要雄浑猛烈一些,比如:

“你TM居然敢这样做!!”

又或者是心怀天下的版本:“这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啊!”

各种版本措辞有不同,情绪有差异,给人的感觉或许是抱怨,或许是愤怒,或许是鄙视,但表达的意思其实大同小异。我相信大家都能分辨出来。

但这句话的性质,不论其表现形式是多么的生猛、刚硬或者正气凛然,却是一种弱者的气质。

为什么这样说?

2

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句话永远包含着一个假设——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具体怎么样随机而变,但是它意味着我们对某件事情有个预设的判断。更恶劣的是,由于这个判断显得十分正确和天经地义,于是他就给我们的思维画上了一个句号。

你怎么可以这样啊,它常常代表了思维的终结。

也就是说,一个常常说这句话的人,一个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他的思维会不断的被消磨,变得非常肤浅。他会被这句话牵引着进入一个强烈的情绪体验中,并放弃了深度的思考。

一名高中生原本(自认为)与一名同学非常要好,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这名同学对他开始冷嘲热讽,故意在班级里散步他的谣言,说他品德不好、内心很自私、傲慢等,并主动疏远和排挤他。他感到莫名其妙,并尤为愤怒!

大家不做朋友也就算了,可是你居然这样造我的谣言!我惹你了吗?你怎么能这样啊!?你这就是有病吧!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就局限了自己的思维,降低了自己的境界。

首先,这样的想法往往会把人卡住,因为它带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进入 类似的状态中,你会沉浸多久?是几秒钟,还是几分钟?还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我知道有些内心敏感的人,可以连续几周、几个月的反复沉浸在这种想法和闹情绪里——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

长时间卡住了,不仅仅是情绪上的痛苦而已,还会降低你的思维水平。“你怎么可以这样啊?” 如果排除情绪体验,仅仅从智力上来讨论的话,这句话就是句没有价值的废话,这个问题就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上面的那里,同学造谣中伤你,你问我怎么可以这样?好吧,我告诉你吧,第一步,准备一些谣言;第二部,找几个人去传播他……于是这件事完成了,他就成功的这样了。

聪明人的,永远要以更快的速度迭代信息。假设一个高中生需要一整天才能明白勾股定理的简单变换,这种低下的学习效率恐怕连个大学都考不上了吧。我们本能的也会觉得,这个思维效率太低了,决不能当这种人啊。

可是当事情离开课本,变成了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就变得没有常识了,不断的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啊?”“你怎么可以这么不道德啊?”“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骗财骗色啊!”“他怎么可以杀人啊!”

全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怎么可以杀人?拿把刀一捅就可以了咯;没受过什么教育又有很多负面经历就可以了咯;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又因某事变得很愤怒就可以了咯……多么简单的逻辑?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这话的人往往在心里面占据了一个道德制高点,比如,骗财骗色是错误的!我很震惊啊居然有人素质这么低!

拜托,这不是道德的制高点,反而可能是智力的最低点。某个 *** 骗了一个女生的钱又 *** 了她,这件事情当然是错误的,需要你说嘛?可是你卡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不断强调它,不论是在网站论坛上,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的声音里,都是浪费智商浪费时间。

难道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了吗?

难道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你不反复强调你自己就不确定了吗?

一名初中生在谈论数学题的时候,应该说:“七乘八等于五十六,所以下一步运算……”他会把七乘八等于五十六这个显而易见的东西一句话带过去,然后继续下面的逻辑思考。如果一名初中生居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的反复论证七乘以八确实等于五十六,花费几个小时去反复讲解,那么是否说明他很聪明、对数学理解的很深?

恰恰相反,说明他数学很有问题,别人一秒钟解决的问题他需要几个小时反复论证。

因为一点情绪的吸引,你变成了信息处理上的弱智。而这种廉价的道德,于你也没有实质意义。

3

廉价的道德没有意义?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道德。一般我们对道德的理解,是某种品德、品性、人格,是乐于助人,是对他人有利益。若是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就叫不道德了。

这个顶一下的道德本身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它不是最高的层次。某些情况下,过于执着它反而会降低你自身的素质层次。

还是上面那个案例,假设某个 *** 男先对某个无知少女换言巧语骗取情感,诈了她一万元钱,然后又灌 *** *** 了她。对于这个新闻,有些人的反应是不断的感叹:怎么可以这样啊!真是个 *** 啊!你觉得这个非常道德的反应层次很高吗?

还有些其他的反应。

啊,还有这种 *** !我之前还不知道呢!看来我也要小心,谨防被骗啊!

啊,还有这种 *** 啊!现在的无知少女太多了,学校教育里是不是应该加入相关内容?

啊,还有这种 *** 啊!社会和学校都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啊,从网络信息安全到金融安全,再到人身安全,每一个地方都要谨慎啊。

啊,还有这种 *** 啊!不知道这 *** 最后受到惩罚没有?我国的法律体系如何处理这种状态?……

啊,还有这种 *** 啊!他是怎么诞生的呢?教庭教育有什么影响?哦原来是留守儿童从来受过教育;为什么不去老实上班赚钱要去骗少女的钱呢?哦原来是学历太低找不到工作,另外经济也不紧气市场收缩,那么是否其他的犯罪问题也可能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呢?……

……

你认为第一种无比执着于道德的反应模式,真的境界很高吗?

廉价的道德,无助于解决问题,甚至没有提供新的认知。当然,也许它能汇聚声音形成舆论压力,并成为促进社会正义的一股见解力量。但这种作用只有少数时候才会产生,多数时候,它仅仅是我们在浪费自己的智力、消耗自己的感情而已。

这个同学怎么可以这样排挤我、散步我的谣言啊?

这句话就是一个高中生的真实案例。当他问我的时候,我丝毫不赞扬他廉价的自我正义,而是直接告诉他——

你应该直接消除你的这种反应模式,你应该把这个反问句变成一系列的疑问句。你应该非常冷静的问:他造谣排挤我的原因具体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让他停止造谣和排挤?……

即,你根本不卡在某个道德反应和判断上,你直接进入信息的处理,进入事实和真相的探求当中。

4

让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道德。

我一直觉得,相对于人类的科技体系来说,人类的道德体系水平实在太低了,不忍直视。

注意,这不是说人们的道德实践水平太低了,而是说,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论理解水平不行。作为对比,人类的科学教育普及做的非常好,不仅绝大多数人能够识字读书,甚至连微积分、相对论等极为复杂的科学也有大量普通人能够熟练掌握。可是对于道德的理解却普遍的浅显——尽管要理解更深层次的道德并不那么难,至少我觉得比相对论什么的要容易多了。可能因为深层次的道德并没有什么生死存亡级别的重大作用吧,又不能制造火箭、解决能源危机。毕竟肤浅的道德执行好了看起来就能解决人文社会的绝大多数危机了。

但我还是要谈一谈更深度的道德是怎样的,因为我认为肤浅的道德体系是不可能执行好的,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对于肤浅道德的执行力度问题,而是在缺乏对道德的深度理解的情况下,肤浅的道德就是无法完美执行的。

至于什么是更深刻的道德,我没法下断言,但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其实也并不新)。

道德,就是规律(事实、真相等)与利益

你给一个贫困的地方拨一笔钱,就是肤浅的道德;你给一个地方构建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并扶持它们的产业建设,这就是深度的道德。

为什么?因为前者只有短暂的利益,而后者是规律与利益的结合。光发钱没用这是事实,也是规律,你只要看看非洲越救助越穷的结果,和越扶贫越懒散堕落的人性就知道了。只有当你人知道人的成长规律、市场的运作规律的时候,你才能够给穷人带来真正的利益。

注意,这也不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种浅显的道理,它是对于道德的新定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而道德的新定义却能覆盖更广的方面。

带给别人利益,这个大家都认同。差别点就是,一般人的道德观念中有强大的情感附属,而我推荐的道德定义中极端的强调“规律”二字。这两个字与事实、真相等含义接近。

当你去追究事实、真相、规律的时候,所具备的气场一定是平静的、理性的、客观的。这就剥离了普通道德的强烈情感附属。不是说道德一定不能有情感,而是说道德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如果你能够做到一边很理性,一遍又很包含情感,那么你依然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但是实操过程中这很难,一般人只具备情感,不具备规律、事实与客观。

5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也会影响你的个人修为水平。大家或许知道,道德是可以修炼,也是应该修炼的。比如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道德修炼的格言。但带着对道德的肤浅理解、情绪化理解,你的道德修炼是无效的,是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的。而带着对道德的深度理解,你的修为就会很简单。

一名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年轻人,为了跟我合作,假装自己的有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很清楚他骗了我,那么我该怎么反应呢?

骗人当然是不对的啊!当然是不道德的啊!但是我该怎么反应呢?

我应该不断的质问他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啊!

或者非常愤怒的骂他几句?鄙视他几句?

我什么都没做,我假装不知道。我说很可惜啊,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次没法做了,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吧。这是就这么过了。

有人赞美我:叶老师,你的修为好高啊,一点都不动怒!你真有素质,道德水准很厉害啊!

好吧,我承认……(容我先自恋一下吧,各位忍住不要扔臭鸡蛋……)但是我的心里过程与普通的道德修为完全不一样。不我是按照传统的修为方式:

妈的!敢骗我!我——等一下,不能生气,不能骂他,要修炼道德!要有道德!嗯,忍住,好烦啊,气死我了,但是我要忍住……

实际上,我想的是:

新毕业的年轻人,出去谈合作难免有点紧张,总担心自己资历不够,实力不够这个我很清楚,我自己当年也是这样啊。出去谈合作肯定是实力越强,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容易谈成功,这个道理也没错啊。人一紧张,就容易想点歪招,比如骗一骗人,假装自己经验丰富工作5年了,这个也很正常啊,这是规律啊。你看这个年轻人,他就是新毕业的,想做点事情,又有点担心自己资历不够,那么按照我对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的了解,根据我对人性的了解,他是有可能在这方面要骗我的。哦,果然骗我了,看来我对规律的把握没错,是这个逻辑。

然后就完了,我的心理活动就结束了,也不用生气。就像是老师发了一张试卷,我一看:

哟,这个题我见过啊~

基于对世界运转和人性规律的事实、真相的了解,我没有对他发火的冲动。然后有人看了以后很感叹:哇,这都不发火,道德水准好高啊!

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大脑中处理了一点事实性的信息而已。

6

谈到道德,不如顺便来谈谈《道德经》。

它叫做道德经,那肯定就是在谈论道德的了。但是此道德非彼道德,古人对于道和德的定义,与我们今天的道德是不一样的。古汉语中,德是品德、品性的意思,基本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但是古汉语中的“道”,不是道德,而是规律、世界的真相、事实等意思。比如,学习之道,意思是学习的规律,而不是学习的道德修养。

道德经有一个核心观点:道,大于德。道德经说,道德仁义礼,这是个严格的排序,越前面的层次越高,越后面的层次越低。这句话儒家的人不爱听,因为儒家特别重视礼。当然个流派的优劣喜好是题外话,我们暂且不谈。

道德经认为,世界的规律、真相和事实大于普通的品德、品性,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实际上,道德经更进一步明确的提出,德,是产生于道的,先有道,后有德。即,先认知世界的规律和事实,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认知、建构、学习和执行道德。

也可以说的更加透彻一点:

违反规律的道德都是假道德,都是没用的道德道德产生于对规律的认知。

其实这个观点在其它学科和流派中也有类似论述。比如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就说,道德是一种提高群体生存概率的生存机制,它因为能够客观上提高群体存活率而产生。这其实和道德经中道生德的意思一致。道德条款诸如互相帮助、救济穷人等能够提高群体存活率,所以我们把互相帮助、救济穷人等当成是一种道德。

7

这个定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如果你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乃至人生法则,你会发现生命变得清晰和宁静。很多争吵变得无聊、低级,因为你一眼就看懂的东西别人会持续争执很长时间,而且不得要领,问题也无法解决。你的道德修为会莫名其妙的就变高了,处事风格可能也有转变,比如我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去处理别人骗我的事情,我就一点都懒得生气咒骂他,然后旁观者不明觉厉:啊,好厉害。其实真没什么厉害的,自自然然。

坐公交车排队和坐公交车不排队,哪个道德?显然是排队道德。如何让人排队呢?台湾大学生当年组织了一个活动,到处向本地市民宣传公共道德,鼓励大家好好排队,结果市民根本不理你,上公交一通乱抢,谁能挤谁上车,大学生们一愣一愣被挤到最后,只好放下面子跟他们一起拼抢。后来 *** 加大投入,增加了公交车的运行班次,不用抢也能坐上车了,于是大家都开始排队了。

道德就是这么简单。

有人会疑问:即便公交数量不足的时候,如果也能好好排队,这不就是更高的道德了吗?难道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的观点是,好虽然是更好了,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泡沫。如果让马云把他的所有资产全部免费送给我该多好啊!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根本不去操心这件事情。

好了,再来回头看看文章的标题那句话——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句话看上去是一种道德的批判,代表了你站在道德的中心点去批评别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道德,至少不是高深的道德。因为这句话代表了你的一个倾向——拒绝认知真相和规律,带着情绪去强行推广自己的某个假设——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他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当然是不道德的,但是你拒绝认知真相的行为也不是道德的。

当然,如果一个人去刻意伤害另一个人的时候,你作为旁观者如果敢于跳出来指责一句:你怎么可以这样啊?那又是道德的。因为根据事实和规律,围观者的强烈指责会让施暴者恐惧,从而停止伤害,这就带来了利益。所以并不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句话就一定不道德,不能说,而是看它的应用是否符合规律、带来利益。

最后,新的道德视角会给你带来内心的宁静,让你变得不那么情绪化,也不那么痛苦了。因为道德是规律,它天然就带有理性、客观的气息。道德高深的人,一定是内心宁静的人。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思维专家,学习策略专家,曾任教育智库高级研究员,《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企鹅辅导特邀讲师,[学习策略师]创始人,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为几万中小学学生、教师、校长进行过学习策略培训。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可以加我的助理微信: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看见了会尽可能回复。

本文地址:https://caijingdemo.com/kepu/8e951f0627c7bdcd.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