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展内容(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日期: 栏目:科普 浏览:14
导读 大家好,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展内容,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

大家好,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展内容,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满语游戏攻略

2、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超过98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少数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从北宋到明朝、隋唐都可以追溯到女真?北朝的阚、卜吉,汉代的鼓楼,商周前后的戒。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金朝改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辛亥革命后称“满清”。满清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了260多年。在这期间,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有重大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满语-通古斯满语支。满语是16世纪末在蒙古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的。之后在字母的右边加一个圈或点,史称“带圈满人”或“新满人”。清朝以来,满族人大量移居中原,与汉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所以满族人逐渐采用汉语。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在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2.“旗袍”与“夹克衫”清代旗袍

4、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人,无论男女,过去都穿“马蹄袖”长袍。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成为“旗人”服饰,所以人们后来称之为“旗袍”(满语称“易捷”)。女生穿的旗袍可分为单、棉、皮三种。清朝初期,其款式一般为无领、翻领、束腰、左扎、四面开叉。不仅合身,还方便骑射。打猎的时候,也可以把干粮放到前面。这种旗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无领。为了统一衣装,努哈赤曾经确定了衣装制度,规定“所有的袍服都要披上披肩,平服只用袍服”。即制服不能领子,只能在入朝时穿的长袍上加一个形似披肩的大领子;二、窄袖口处有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形,俗称“马蹄袖”。平时竖起来,冬天打猎或打仗时放下来,让它盖在手背上,既像手套一样保暖,又不影响射箭,所以又叫“箭套”(满语叫“哇哈”)。满族入主中原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仪中的规定动作。官员入宫见皇帝或其他王公大臣,都要先弹开马蹄袖,然后双手跪拜。旗袍(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的外面,习惯上是穿短上衣,圆领,肚脐长,肘长。因为这种短外套本来就是骑射时穿的,不仅骑行方便,而且防风御寒,故名“夹克”。清初,夹克衫是八旗士兵的“制服”。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带有正装的性质,款式和面料更多。满族入关后,受汉族“大领大袖”的影响,八旗制服(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的样式开始发生变化。箭袖变成喇叭袖,四面开叉变成左右开叉,下摆由宽变收敛。传统的箭袖袍从常服变成了正装,只有官员入朝和普通旗人外出时才穿。嘉庆、道光以后,箭袖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30年代,古老的箭袖长袍完全被宽翻领大袖的直筒长袍所取代。40年代以后,由于新时尚潮流的影响,男士旗袍基本被淘汰,女士旗袍由宽袖变为窄袖,直袖变得紧身束腰,下摆回收,达到脚踝,更加舒适合身。逐渐成为满族、汉族等民族妇女的通用服装样式之一,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5、3.“发冠”和“旗鞋”的旗舰

6、20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服饰已经非常罕见。但是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常常可以领略到过去国旗礼服的风采。其中,发冠,在女性头上又宽又长,有扇状的,有非扇状的,也有冠状的,非常引人注目。以前的满族妇女,年轻的时候和男孩子一样,把头顶周围的头发剃光,只留下后脑勺,编成辫子挂在脑后,直到成年。婚后你开始戴一个大盆头,一个架子头,两个一等发髻,其中两个头比较典型。双头发在头顶扎起来,分成两股,各扎成一个发髻,然后后面剩下的头发扎成“燕尾式”的长扁发髻。通常用一根长20-30厘米、宽23-3厘米的发簪横插在发髻里,称为“大扁方”。庆祝吉日或接待贵宾时,戴发冠是必要的。旗冠为扇形冠,长30余厘米,宽10余厘米,以铁丝或竹竿为帽框,绿缎、绿绒或绿纱为面。佩戴时可以固定在发髻上。常绣有图案,饰以珠宝或花卉,饰以长流苏。这种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女性所用。一般民间女子结婚时只觉得是装饰。戴上这种又宽又长的发冠,限制了脖子的扭动,使身体变得挺直,再搭配上长旗袍和高跟旗鞋,使她们走路的步伐细腻,特别稳重优雅。马蹄底鞋不仅是“旗袍”和“发冠”,满族女子的“旗鞋”也很有特色。这种绣旗鞋以木头为底,历史上称为“高帮鞋”,或“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质鞋跟一般高约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是用白布包裹,然后嵌在鞋底中间。鞋跟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顶部开口,底部折叠,是倒梯形花盆。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外观和落地痕迹像马蹄铁。因此“花盆底”、“马蹄底”得名,也统称为“高帮鞋”。鞋面除了绣上蝉、蝴蝶等图案或装饰件外,木材跟不上地面的部分,往往会用刺绣或珠饰来装饰。有些鞋尖用丝线做成的流苏装饰,可以达到地面。这种鞋的高跟木质鞋底极其坚固,往往鞋面断裂,但鞋底还完好无损,可以重复使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性所穿。老年人穿的妇女旗鞋,多为扁木制成,称为“平底鞋”,前端稍有剪裁,便于行走。我不再穿它们了。满族自古就有“砍柴做鞋”的习俗。关于这种高跟鞋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过去满族妇女常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了防止虫蛇咬人,他们在鞋底绑上木块。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发展成了高帮鞋。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满族先民为了渡过一个泥泞的池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学会了扮成白鹤的样子,在鞋子上绑上高高的树枝,最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复仇和发展的目的。为了不忘记那些苦日子,也为了纪念高木鞋的贡献,女人们穿上了这种鞋,代代相传,越做越精致漂亮,也就成了后来的样子。

7、4.戴瓜帽的“六位一体”少年

8、过去,满族人戴一种叫“瓜皮帽”的小帽子。瓜皮帽又称“帽头”,上尖下宽,由六片花瓣拼接而成。在底边设置一个3cm左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没有檐,只用一块编织的金缎镶边。黑色素缎一般冬天用,夏秋用黑纱。帽子顶部有一个绒结,有黑红两种不同的颜色,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中央钉着一个“标志”,叫做“帽子直立”。有珍珠,玛瑙,小银片,玻璃片。相传,这种帽子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六瓣缝合,取“六合”,意为天地四方的“统一”,故受欢迎。满族入关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取“六合一”之意,开始戴这种帽子,颇为流行。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有关清朝和民国的电视和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9、5.“满洲国波波”和“满清宴”

10、满洲里波波是满族的传统美食。流行于东北等地。满族人把馒头、小笼包等面食统称为Bobo。款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满汉全席

11、黄米糕:由黄色糯米与配料制成。根据制作的季节和添加的食材不同,可分为豆面饼(春季将黄米磨成面粉,用豆面蒸熟)和椴树叶饼(夏季“椴树”是一种树叶大如芙蓉,椭圆形,芳香扑鼻的树。瓦饼是用粘米粉和面,擀成类似饺子的面团,裹上豆馅,裹上瓦叶,放入蒸笼蒸熟。还有苏叶bobo,和瓦bobo一样,只不过用了苏叶代替瓦,还有粘饼Bobo(秋天用豆沙黄麦蒸)。

12、烧烤:用荞麦面或粘高粱面做面条,揉成细条,上蒸笼蒸或油煎。煮的时候拌上卤汁做成汤,入口即化,味道鲜美。满族祭祀时,常献痱子。

13、制饼:以高粱、黄米、糯米等粘性物质为原料,将米屉蒸成糯米,取出后浇上水,用木锤在制饼石上敲打成面团。做菜的时候一定要撒上煮熟的豆粉混合,然后揉成各种饼。吃的时候蘸点糖和蜂蜜,非常好吃。

14、浆饼:将黏稠的高粱粉、糯米粉、黄小麦搅拌均匀,舀入布袋中,使湿透的汁液滴入容器中。淋透后入蒸笼蒸熟,切成方形或菱形块食用。它的质地细腻、柔软、香甜。

15、撒饼:粘米粉为原料。把抽屉放在锅上,先撒一层小豆,再撒一层粘米粉,蒸好后再撒第二层。反复撒,撒到和抽屉侧面大致等高,再在上面铺一层小豆子。当这一层小豆蒸熟后,饼就做好了,味道香甜可口。

16、萨其玛:满清糕点,全国知名,原名条伯伯。做法大致与制饼相同,即把蒸好的米饭放在制饼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搓成条状,油炸切成片,再撒上一层熟黄豆或白糖。此外,还有金丝饼、太阳饼、凉饼、驴打滚等等。

17、满汉全席是清朝的宫廷宴会,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因集满汉烹饪技艺之精华于一处而得名。据说始于乾隆年间,主要采用烤、蒸、汉煎、炸等满族烹饪方法,大量名菜、名点不拘一格。有200多种全能菜,包括134种热菜,48种凉菜和几十种小吃。原料多为各国贡品,包括山珍海味、珍禽异兽、新鲜蔬菜、名优水果等。追求卓越和成功。餐具也很讲究,主要是金杯、银盘、玉灯、象牙筷等珍品。o革命后

18、在东北等寒冷地区,过去铺狗皮褥子、戴狗皮帽子是很常见的。但满族人禁止杀狗、吃狗肉、戴皮帽,外国人也不允许戴皮帽进家门。据说这是出于对狗的尊重,源于“救狗”的故事。据说,当汪涵(努尔哈赤)遇险时,一只狗救了他的命,使他逃脱。为了感谢狗的救命之恩,他告诉下属:“山里有很多山猫和野兽,你可以吃。但是,以后不许吃狗肉,不许穿狗皮。狗死了,你要把它埋了,因为狗是人,是救世主,是正义的狗。”从此,爱狗敬狗成为满族风俗。

19、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汉国被明军追杀,躲在芦苇丛里。明军放火烧芦苇,汉王窒息而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只黄狗在池塘和汪涵之间来回奔跑,用身体蘸水,打滚,将汪涵周围的火扑灭。汪涵得救了,但黄苟却累死在汪涵身边。明军来搜时,一群乌鸦又落在汉王身上。明军以为乌鸦在啄食死尸,便撤回回营。当汪涵醒来时,他意识到黄狗和乌鸦救了他。从那以后,他警告他的人民的下属要好好照顾狗和乌鸦,不要伤害它们。所以满族人不仅不吃乌鸦的肉,还有给乌鸦喂食和祭祀的习俗。而满族人对乌鸦的祭祀和对乌鸦神的崇拜,其实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乌鸦救星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s://caijingdemo.com/kepu/99239aad83f2102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