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十大坑(创业融资平台有哪些)

日期: 栏目:科普 浏览:4
1、来说说创业的坑有哪些?2、创业过程中,大家都遇到过哪些坑?...

来说说创业的坑有哪些?

创业途中其实有很多坑,如果要列举出来的话,一般有这些坑,你需要了解下:

1.任何不赚钱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有很多创业者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概念,作为融资的噱头,不惜把自己一些很赚钱的项目砍掉,虽然融到了大笔的钱,却失去了自身的造血能力,终究难逃因烧钱而死。

创业根本的目的是让项目盈利,而不是制造数据让创业者虚胖。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总讲数据,就是因为他没有利润,那就只能用数据来表示他很成功。真正好的创业者应该是把市场做好、利润做好,毕竟不赚钱的商业模式都难以持久。

2.不是所有的“空间”都能让你成长

在如今这个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遍地开花的时代,创业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不是每一个创业空间都能让你成长。

孵化器划分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运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孵化器、事业企业型孵化器和企业型孵化器。虽然很多创业孵化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关注方向,但随着数量不断增多,孵化器模式也逐渐趋同,创业者也成为孵化器激烈竞争的对象,有媒体调侃道: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

3.创业要找到不作恶的“善钱”

有一些投资人就着“资本寒冬”玩起洗钱的黑金游戏。当然也有个别投资人和“聪明”的创始人合谋起来洗钱分赃。某些心怀叵测的投资人利用“资本寒冬”逼创业者签下种种苛刻的不平等条款,实际上花钱的话语权归投资人,他们来决定怎么花钱,把创始人当成摆在台面上的傀儡。

所以对于一个成熟清醒的创业者,你要清楚哪个投资人的钱对你有钱以外的附加价值,这很重要。不是所有的钱都是“不作恶的善钱”,要找适合自己的VC融资,争取得到除了钱以外的资源支持,而且这种资源必须是你需要的,如果不是你需要的却强塞给你,可能成为累赘甚至反受其害。

4.与合伙人对撕,才是创业人最大的悲哀!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概率,挫折与失败几乎难以避免,而在低谷期只能依靠你的团队,只有相信你的团队永远是最可靠的。许多创业者所面临的两难抉择:是功成身退享受生活,还是和团队一起再去冒险实现使命?残酷的现实是,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为利益不顾道义与尊严,公开对撕。

不少创业者的朋友圈都曾经多次被合伙人间的对撕大战刷屏,某娱乐自媒体由于运营团队内部出现股权重大纠纷,导致公司走入解散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暂停更新。某政商自媒体两位男创始人在巨额融资即将成功的时刻,居然为了争夺股权利益毫无尊严地在办公室地板上挥拳相向打成一团。这样的团队即使融资成功,也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有长远的发展。

5.一个科学家去研究送快递,就是创业?

创业,做一些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解决用户痛点。创业者应该人尽其用,做一些对社会、对未来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老弄一些如送水果的创业,从东边送到西边,一帮科学人才围绕怎么送快递去创业,从内心来说,我是反感这种创业的。

一个科学家去研究快递,这个方向就是错的,我不认为这种模式就是好的,表面上看是在提高效率,但是过度的提高效率是无效的。

有的时候,我们创业是因为情怀、因为理想;有的时候,我们的创业项目本身就需要那么一点儿情怀。所以,我们要思考痛点跟什么结合才更值钱?

6.所谓找到了“痛点”,不过只是“自嗨”

什么叫痛点?我觉得可以持续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叫痛点,而不是掐你一下胳膊让你疼了的地方,那叫疼点。现在很多创业项目做的就是掐你胳膊的事情,让你疼了,就以为抓住用户痛点了。

现在很多创投圈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言必称“痛点”、“一招捅破天”等潮流名词,几乎每一个投资人在见创业者时,都会问一句话:“你目标用户的痛点是什么?”好像不问这句话就显得自己不够专业一样,其实很多人都对“痛点”一知半解。

与痛点相比,现在很多创业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可悲的是,这些创业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认为这也是人们的刚需。

7.一谈创业就想改变世界

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每天想着怎么去改变世界,而应该静下心来,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先满足小范围用户的真正需求,专注于解决眼前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解决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

对社会来说,少一个创业项目没有什么问题,而创业者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所以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宏伟,毕竟另一个叫“马克”的年轻人创立Facebook的初衷也不是想造福全人类。

8.成了创业者,已经不会“说人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数据、“互联网+”、O2O,这些时髦的名词风靡全社会,充斥创投圈。随便走进一个咖啡厅,总能听到这些关键词,创业项目里面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你都不好意思跟投资人开头。

网上流行的段子调侃说放高利贷的改叫P2P,乞讨改叫众筹,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叫穿戴设备,看场子收保护费的叫平台战略,搅局的叫颠覆性创新,借钱给靠谱的朋友叫天使投资,借给不靠谱的人叫风险投资。

创业者要懂得说“人话”,很多人弄出一堆模式,套用一堆术语,想单纯依靠这些打动投资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勤奋的投资人天天跟创业者打交道,自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容易分辨究竟是实干还是忽悠。

9.一路演,就想把自己项目说得十全十美

一个项目,有缺点是不怕的,怕的是你弄不清楚定位,怕的是你说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谁都知道你的项目会有问题,因为模式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调整。

你的项目要是没有问题,你为什么找投资人呢?你的项目要是没有问题,投资人也不会投你。投资人投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你有一个好的点能赚钱,看到你有九个点还没做到,有缺点,投资人才投你,投资人通过投你这一个点的钱,来赚取剩下九个点的钱。

如果你一上来十个点都做得很好了,那你也不需要投资人了。一是你项目估值也高了,二是投资人从你的项目看不到未来,没有提升空间了,为什么要投你。

10.创业者们,其实并没有风口!

“风口”是一种充满投机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当创业者问我下一个“风口”是什么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们我不知道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也许“风口”根本就不曾存在,猪不应该飞在天上,应该在地上快跑。

以下就是我通过一些平台还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的“坑”,各位创业者们,请小心。

创业过程中,大家都遇到过哪些坑?

这个因为大家创业之后经历不同,所以各种坑都有可能遇到。我分享的是加盟这一块的情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避免被雷。

13年到15年这三年我们加盟烘焙行业,在县城的十字路口位置开了一家加盟的烘焙店铺。具体的经历就不去细说,主要说说从小白到具体的行业的痛点。

第一坑:就是加盟费,大家收的加盟费用都不同,从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负责培训大家学会西点,面包,蛋糕,水吧,甜点等等。一般都是说总部技术师傅支持,还有店铺开业之后的美好前景。但是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容易。从店铺装修,到后续的物料,材料采购都需要比较多的人去维护和经营。不是请两个师傅过来就能解决的。往往越往后经营越困难,最后只能关店收场。

第二坑:房租水电,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体验,室内基本从展示柜到空调日常都要开起来。而房东看店铺日常经营还维持得了,往往就要按年涨房租,否则就不租给你。这样的话就导致一个结果,要么关店走人,要么就继续接受房东的涨租要求。

第三坑:一旦创业,自己就不是自由人,节日里都要加班做货。特别是一些KTV晚上12点1点多还有人订蛋糕。大过年初一也有人订蛋糕。中秋节加班做月饼,这个行业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是说吃点苦就能赚到钱的。如果你是超人,估计可以试试。

第四坑:同行竞争。因为店铺能够持续经营下去,之后我们所在的周围出现了四家蛋糕店。真正面临的就是一个四面楚歌,难以为继。

所以这些算是血与火的教训,创业看着很美丽,都是靠硬扛才能维持下去。开店过程中我们也有联系之前一起加盟的朋友,几十个人过去培训开店的,过了两年之后基本不剩几家了,都是黯然收场。

每个行业都有各种坑,正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各个方面的资源配合才能规避。如果是小白还是安心上班比较合适。

大盘点!年度最坑投资者的十家公司,你踩中了哪个?

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历经风雨飘摇的2018,多少人、多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被债务的巨浪推倒、淹没……

微债科技小微为您梳理2018年10大企业债务危机案例(精简版如下)!

危机一:海航集团

负债:6574亿元(截止2018年上半年)

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海航集团总资产1.14万亿,负债总额6574亿,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2551亿!

海航过去几年到处大手笔举债爆买,其在全球各项收购交易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约超3000亿元人民币)。

包括希尔顿酒店、英迈和德意志银行等欧美知名企业,均被海航收入囊中。

6千多亿债务,2018上半年只赚了41.71亿净利润,财务费用却高达162.77亿!每天支付利息近1亿,但只能挣到2千多万。

评: 从大举借钱买买买!到“卖卖卖”还钱!明明是天上飞的,偏偏要下地“体验生活”,生活没体验够,倒把自己弄一身伤。一架飞机已经没有了翅膀和尾巴,可别机头都没了。

危机二:潞安集团

负债:近2000亿元

潞安集团2017年营收1607.5亿元,总资产为2417.79亿元,潞安集团2017年总负债1921.9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9.49%。

潞安集团属国有特大型企业,山西煤企巨无霸,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之一,连续五年位居世界500强,听起来很有装逼的资本。

然而近几年的财报却暴露出这家历史悠久的煤炭巨头正处于江河日下的悲惨近况。

评: 身体很虚,“大而不强”,积累负债水平过高,潞安集团困局也反映整个中国煤炭业的现状。

危机三:渤海钢铁

负债:1920亿元

2016年3月,渤海钢铁集团突然爆出负债1920亿元的消息,让这家国企一夜成名。

渤海钢铁集团为大型国有钢业,金融危机时期“四万亿”计划大背景下,由天津四家国有钢企组建而成,曾两次荣登世界500强榜单!

2015年国内钢铁行业陷入整体低迷期,渤海钢铁集团债务危机随之爆发。

2018年8月24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受理渤海钢铁集团破产重整的申请,其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共涉及105家债权方,多家上市公司、大半个金融圈踩雷!

渤海钢铁破产应该是2018年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简单重组拼接出来的“速成世界500强”,仅仅存活了6年,犹如昙花一现,海市蜃楼!

危机四:永泰能源

负债:791亿元(截止三季度财报)

201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永泰能源负债达791亿元,比当年年初的784亿元有所增加。

只做煤炭的永泰能源,从2015年开始贪心了起来,相继涉足页岩气勘探开发,并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繁,加速布局电力、能源、医疗、物流、投资、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快速扩张,让永泰能源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7年资产爆增634.25%。

盲目借款,带来了巨额债务压顶!这家山西最大的民营焦煤企业,在这个冬天里债务违约缠身,备受煎熬,30家以上大银行被套。其股价暴跌到地板,快成仙股!

评: 欲速则不达,出来混总算是要还的,过去容易借钱的时候想一步登天,盲目转型扩张,借来的钱当摘来的树叶一样拿去花,到处撒网,未见一条鱼,最受伤的还是投资者、债权人。导致这位曾身价370亿的“煤老板”王广西,也负债累累!害人又连累自己。

危机五:三胞集团

负债:503亿元(截止三季度财报)

2018年三季度报显示,三胞集团总资产779.10亿元,负债总额503.59亿元。

三胞集团是江苏南京明星企业,连续第15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

2014年之后,三胞集团加入海外跨国并购热潮,高杠杆收购运作,资产从300多亿,一度达到逾1200亿。

2018年11月,三胞集团资金链紧张,无法归还理财平台所融资金,同年12月,其持有的上市公司宏图高科(600122)股份被轮候冻结,巨额债务危机凸显。

三胞业绩大幅下滑,截至2018年6月末,集团亏损-20.93亿元,同比下降超8倍;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下降逾71倍。

三胞开始实行“100亿瘦身计划”,做“减法”卖卖卖,出售或清理现有资产。

评: 并购扩张不断加大了杠杆融资。而部分企业的业绩不理想又加速带来了扩张的后遗症。品牌竞争不足,经营业绩江河日下!

危机六:盾安集团

负债:超450亿

盾安集团向浙江省政府的求助报告显示,其各项有息负债超过450亿元。

盾安集团是全球制冷配件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子公司。

其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十个业务板块上市、百亿元利润和千亿元年销售收入”的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疯狂举债扩张,自2013年开始发行各类债券高达38只,累计融资规模309.0亿元。

扩张过快,盈利能力不强,拆东墙补西墙,资金收紧,致使其发债难、成本不断提高,最终超450亿元有息负债产生了兑付危机。最后只能求救于政府的援手!

评: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十个业务板块上市、百亿元利润和千亿元年销售收入”,一味贪多、贪快,暴饮暴食,消化不良。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求政府帮助,你要永远只吃糖吗?

危机七:金立手机

负债:281.7亿(金立重组顾问富海银涛给的数据)

去年11月28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金立重组顾问( 富海银涛 )给出的债务数据为281.7亿元,比刘立荣给出的数据高出110多亿元。

金立手机,曾作为国产手机老大哥,年产量突破8000万台。其市场占有率位曾居第三,仅次于当时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成为中国第一大国产手机厂商。

有报道金立董事长豪赌输掉100亿的传言!后来债务缠身的金立手机失去了最后一张“安全牌”,裁员、破产!

2018年12月10日,深圳法院公告称已接受金立的破产清算申请,至于破产清算还是破产重组,都使金立身陷泥潭之中。

评: 时代抛弃你,不会打招呼!刘立荣承认参与了赌博,但输了多少是个迷!另外其过度营销“烧钱伤身”,2016—2017年金立营销费用投入60多亿元,陶醉于销量,陶醉于市场或许不如拥有创新、过硬的好产品走得更稳、更远!大浪淘沙,创新者进,创新者成,创新者胜。

危机八:坚瑞沃能

负债:超200亿

截至2018年9月30日,坚瑞沃能负债总额超200亿元,已到期债务达109.73亿元。

坚瑞沃能原是一家消防器材公司,在2016年由坚瑞消防收购沃特玛(曾被业内称为国产锂电池三强之一)改名而来,主要做新能源汽车电池。

动力电池行业利润普遍下滑,叠加行业竞争淘汰加剧,还有排名前几位的巨头瓜分,坚瑞沃能竞争不足。

另外,盲目扩张导致债务缠身,2017年,坚瑞沃能亏损严重,营业利润为-36.37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788.83%。

股价暴跌,大规模债务逾期导致大量银行账户被冻结、经营性资产被查封,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评: 曾几何时新能源被冠上高大上的代名词而被资本疯狂围猎,燃鹅,但看到一块肉就一窝蜂冲上去,撞伤踩死难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经历了风雨沉浮之后,行业发展会更健康和稳健。

危机九:乐视网

负债:80亿

截至2018年9月底,乐视网面临的有息债务大约为80亿元。乐视系负债累累,又面临着退市危机。

几年前,曾荣登创业板第一妖股的乐视网,跻身中国五大互联网企业之列。但随着两年前乐视危机的爆发,乐视系的公司无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015年股价高峰期乐视网市值高达1526.57亿元,超过当时地产巨头万科A!如今乐视网市值大约100亿元附近,上演了“地板——到天堂——再到地狱”的生死时速!约30万投资者踩雷。

有关乐视股权回购责任、被法院采取财产保全等报道扑面来。

评: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曾经超越地产巨头万科A位列创业板市值第一的乐视网,如今成为了面临退市风险加剧的一只“黑天鹅”,背后是过分的“梦想”和“野心”所压垮!“用音速融资,用光速花钱”,讲故事、忽悠式重组,最终引火烧身。上帝欲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

危机十:中弘股份

负债:114亿

截至2018年12月17日,中弘股份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的逾期债务本息攀升至114.64亿元,全部为各类借款。

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弘股份,于2010年借壳ST科苑登陆A股上市,初期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

过去几年来,中国房地产迎来史上最火爆的上升期。中弘股份非但未能借机做大,反而深陷债务泥潭。

随着楼市调控加大,债务问题最终成为压倒中弘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着股价也遭到了血洗,持续暴跌成为仙股!不光彩的是,其亦是A股第一只因为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中弘运转8年终谢幕A股,8年之痒令人慨叹。

评: 过去几年,房地产曾被誉为中国最赚钱的香饽饽行业,燃鹅随着资金疯狂流入,迅速推高房价,泡沫危机尽显。曾经“中国房产总市值达65万亿美元超美国+欧盟+日本总和”的报道一度刷屏。中弘股份的倒下,成为A股史上首个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而退市的公司,记入史册!

近来,从企业到个人,债务违约、债务纠纷危机四伏,投资者要学会举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创业融资的劣势有哪些?更高的回报更大的风险

一、创业企业的融资会有哪些困难

1、创业企业的融资会有以下困难: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能使外部融资成本高昂,甚至完全阻止了外部融资;

(2)企业的资质,创业企业创办规模小、经营方式不合理规范化、治理方针不完善、抗风险的能力弱,企业领导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在经济交易完成之后发生的;

(4)产市场环境,外部市场环境决定了创业型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创业企业从传统渠道融资非常困难。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商业银行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条

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

第七条

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受法律保护。

二、创业企业的融资有什么

创业企业的融资如下:

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被誉为创业融资的“蓄水池”,在创业者中很有“群众基础”。信用贷款,指银行仅凭对借款人资信的信任而发放的贷款,借款人无须向银行提供抵押物。担保贷款,指以担保人的信用为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2、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风险投资家以参股的形式进入创业企业。风险投资比较青睐高科技创业企业;

3、民间资本。民间资本的投资操作程序较为简单,融资速度快,门槛也较低;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表面上看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偿还。

合伙人计划,融资,都踩中了哪些创业“坑”

七八点股权设计:刚成立的创业团队该如何设计公司的股权结构,尤其是创业合伙人的股权结构,一直都是一个最为困扰创业者的问题。当然里面的坑不仅多,而且深。在我们服务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见过各种版本合伙人股权战争的故事,也帮创业朋友处理过各类股权战争的事故。我们发现,合伙人之间之所以频繁爆发股权战争或闹剧,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也没有合伙人股权的退出机制。这就好比是,两口子不明不白结了婚。婚后发现,双方完全是两个物种,想离婚时,却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离婚,甚至这婚还离不了。一、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即结婚机制。要做好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先得想明白什么是合伙人?我们认为的合伙人,是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有3-5年全职投入预期的公司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贡献者,也是主要参与分配股权的人。合伙关系是接近于婚姻关系的[长期][强关系]的[深度]绑定。合伙之后,公司的大小事情,合伙人之间都得商量着来,重大事件,甚至还得合伙人同意。公司赚的每一分钱,不管是否和合伙人直接相关,大家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一).合伙人股权进入的坑请神容易送神难。下述人员均可以是公司的合作者,但建议创业者慎重将下述人员当成合伙人,并按照合伙人的标准发放大量股权。(1)短期资源承诺者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刚开始创业时,有朋友提出,可以为他创业对接上下游的资源。作为回报,朋友要求公司给20%股权作为回报。创业者把股权出让给朋友后,朋友承诺的资源却迟迟没到位。这肯定不是个案。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可能需要借助很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起步,这个时候最容易给早期的短期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变成公司合伙人。创业公司的价值需要整个创业团队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因此对于只是承诺投入短期资源,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人,建议优先考虑项目提成,谈利益合作,一事一结,而不是通过股权长期深度绑定。(2)天使投资人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公司早期创业时,3个合伙人凑了49万,做房地产开发的朋友给他们投了51万,总共拼凑了100万启动资金。大家按照各自出资比例,简单直接高效地把股权给分了,即合伙人团队总共占股49%,外部投资人占股51%。公司发展到第3年,合伙人团队发现,一方面,当初的股权分配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公司想引进外部财务投资人。多个投资人做完初步尽调后,表示不敢投他们这类股权架构。创业投资的逻辑是:(i)投资人投大钱,占小股,用真金白银买股权;(ii)创业合伙人投小钱,占大股,通过长期全职服务公司赚取股权。简言之,投资人只出钱,不出力。创始人既出钱(少量钱),又出力。因此,天使投资人购买股票的价格应当比合伙人高,不应当按照合伙人标准低价获取股权。(3)兼职人员之前由创业朋友提到,他通过朋友介绍,在BAT公司找到个兼职的技术合伙人。作为回报,公司给该兼职技术合伙人15%股权。起初,该兼职技术合伙人还断断续续参与项目。后来,参与很少。半年后,停止了参与。创业者觉得,花了大本钱,了件小事,得不偿失。对于技术NB、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兼职人员,我们建议按照公司外部顾问标准发放少量股权(股权来源于期权池),而不是按照合伙人的标准配备大量股权。(4)早期普通员工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们出于成本考虑,也为了激励员工,在创业刚开始3个月,总共才7名员工时,就给合伙人之外的4名普通员工发放了16%的期权。做完激励股权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员工最关注的是涨工资,并不看重股权。早期员工流动性也大,股权管理成本很高。对于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经过初步磨合的合伙人,可以尽早安排股权。但是,给早期普通员工过早发放股权,一方面,公司股权激励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激励效果很有限。在公司早期,给单个员工发5%的股权,对员工很可能都起不到激励效果,甚至起到负面激励。员工很可能认为,公司是不想给他们发工资,通过股权来忽悠他们,给他们画大饼。但是,如果公司在中后期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很可能5%股权可以解决500人的激励问题,而且激励效果特好。在这个阶段,员工也不再关注自己拿的股权百分比,而是按照投资人估值或公司业绩直接算股票值多少钱。

创业融资的八大忌

关于创业融资的八大忌

中国现在每分钟会有8家公司诞生,但是会有90。6%的概率死在创业路上,其中很多在不经意间触碰了创业与融资的地雷。下面和我一起来看创业融资八大忌,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忌:没找对需求

第一个需要讲的是,大家在创业的时候,一开始总有个远大的梦想,但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你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需求?这个点如果没有想清楚,那会是创业者最容易又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在美国做的调查统计里,有42%的人都认为,他们创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找的方向是错的,需求没搞对。换句话说,你认为大家有这种需求,但是用户不买账,或者购买意愿不强。这是创业最容易遇到、也是最主要失败的原因。

从方法论来讲,本质上是需要认清一个问题:你所想的到底有没有代表性,或者是你的假设条件是否有普遍性意义。

别以为这个问题只会发生在创业者身上,投资人有时也会搞错。譬如,我们投资人圈里有人喜欢偷偏高大上一些的东西,认为偏奢侈的东西就应该投。结果投完了才发现,社会上真正对这个有需求的人不多。

所以,你所假设的市场需求是否经得起推销?千万别把你自己的个人需求、或者你所处的那个小群体的需求,幻想为一个大众的普遍性的需求。

第二忌:产品与服务太烂

这个太烂不是绝对很差的意思,而是相对的概念:按你瞄准的尺度,在你自己标准里,你做的是不是足够好?

就产品来讲,卖点无非就是产品本身和服务两种东西。

但如果从产品定位来说,它要么是个极致的产品,比如诺基亚无敌的时候,你推出了一个iPhone,这是一个秒杀之前产品的东西。另一种是性价比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你更优秀更便宜。

所以大体上来讲这两条路都能让你的产品和服务变得市场、有吸引力。可是举个例子,如果你瞄准的是一个极致的产品,但这个产品的功能、产品本身实际上达不到这点,那会很糟糕,砸了名声。

第二条路是性价比,本来你也希望通过性价比打开市场,但是最后实际上达不到,产品和服务都达不到预期,会比较麻烦,明明是方向对了,但最后产品做得不够好。

说到这里,还想分享一个具体一些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创业公司,创始人对于在产品和服务打磨过程里,并不不亲力亲为,而且不知道这个参与度其实无比重要。

我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赛富投得产品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比起那些产品服务表现一般般的公司,最大的区别是创始人是不是甩手掌柜?有些创始人认为产品这件事,招一个VP就能搞定了。

但这里问题很严重,而且坑非常明显。因为产品方向、产品服务和品质都是需要不断做调整的东西,创业企业需要的是迅速地做改变和精进,如果你不花时间在上面,就很容易失控。等到你摊子支得很大的时候,再改变就会代价巨大。

不重视产品的第二点表现则是总认为自己的模式有魔力、威力,然后对产品本身不那么重视,相比于产品,他认为模式更重要。所以有些创业者一上来就说:王总你看我模式如何好,这好那好。于是我问产品,但他没法儿回答产品如何不同,讲起来又回答模式上。各位,我得承认,模式是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这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如果一个创业项目的基础不好,产品不行,什么模式都挽救不了。好的模式并不能帮助你把竞争对手打败。

所以在考察创业团队的时候,比起考察谁在卖你的产品,我认为谁在打磨产品更显重要。

第三忌:团队出问题

第三忌是团队出了问题。说实话,我们VC投资了企业后,往往睡不着觉的话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被骗了,二是这个团队分崩离析了。比如本来一个非常好的项目,但是最后这帮哥们儿分裂了,VC也会很难受,因为搞定人很难,他们产生了问题,再捏在一起就非常困难。

具体来说,创始团队出问题比其他问题代价都要大。尤其是当我们投资后,无论是美元架构,还是人民币架构,都会受到创始团队分裂的影响。虽然所有的投资架构都会有一些设计,保留了团队个别成员退出或者新增之类的弹性,但具体影响是,如果你们闹掰了,这边不签字,或者那个哥们儿不给你签字,而你又搞不定他,会非常痛苦。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原因造成团队不和呢?根据过往经验,我大致列举一下。一是打工心态,特别是阶段很早期的时候,我们喜欢问创始团队自己投了多少钱,创始人这时候会很反感地反问:我如果自己有钱干嘛找你王求乐?

但我问这个问题的主要意思是:您自己有多么深信这件事情?你自己有多少投入?如果你都投入了全部身家,你不再是一个打工的心态,那VC会觉得很放心。

同样的,如果你要问你自己:虽然你拼命干活,但你那几个联合创始人和高管,是不是有严重的打工心态?所以VC考察创业团队的时候,也会重点看是否有打工者心态。创业团队从一开始就要避免打工者心态,哪怕你挖个水平次一点的,也比心态是打工的要好。

第二种团队不和的常见原因是能力不济,拖后腿,也就是常见的木桶效应。团队这时候容易产生口角,我这边市场准备好了,你产品不给力,或者说产品很好,你市场却卖不动,造成团队内部的口角和不和。

所以这个时候会特别考验创始团队老大的能力,你怎么去调解?

于是VC在投资前会问你,你们这个团队是怎么认识的?认识多长时间了?如何走到一起的?如果你俩是在公交车上认识的,或者某个咖啡馆认识的,说这创意不错,一起干吧,这样的情况作为VC我会比较害怕,而众多的经验也表明,最后的团队问题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第四忌:欺骗投资人

这一点讲到了刚才令投资人睡不着觉的另一件事——怕被骗。创业项目包装一下总是有的,特别是去融资的时候,每个人都包装一下自己,适当的包装无可厚非。

但这种包装一定要有个尺度,在几个大是大非上,千万别有欺骗:

第一是数据假,一个创业团队不要以为数据情况只有你自己清楚,就可以随便告诉投资人。因为我们会做竞争调查,会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推敲你的数据,你别以为VC只会跟你聊,跟你的团队聊,我们也会跟你的对手聊,跟你过去的上司聊,所以一旦你有数据方面的夸大,我们是能够发现的。

第二是早期团队会虚增虚构团队成员,比如你是一个做大数据的项目,本来团队可能没有几个人,或者少有人懂大数据,但你需要一个牌子,于是把某高校的教授拉过来,说这是你的联合创始人。但VC一旦发现实际情况,就会对你的项目大打折扣。

第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搞一个很夸张的简历。过去的业绩明明没有那么好,但是为了融资或者PR,虚夸很多东西。

还有一个是关于竞争展示的,VC通常会问你的竞争对手是谁,然后可能有30%的创业者会说没有对手,或者只列举几个次要的对手。其实投资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胡扯,商业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几乎你想干的事情,或者你想到的每一个东西,都会有人想到,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所以说自己没有对手、没有强对手,并不是一个很smart的回答。

那如果确实是属于自己功课没做够,比如你在北京做,然而广州也有一个类似的你确实不知道,也属于正常。但如果是明知有却还说没有的,或者就说大话,认为我干得比他大,他不是我的对手,刻意回避竞争的.话题,我认为是比较愚蠢的。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业界对于竞争还是很慎重的,建议各位可以看看迈克尔—波特将竞争的五力模型,说你不要只看目前,长远来讲,或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可能都会对你形成一些威胁,你有没有做好准备?

第五忌:资金使用不当

前面讲了几点投资前的事,现在我们谈谈属于投后的问题。

投资之后,VC那边来钱了,创业企业往往会有哪些问题呢?首先是资金使用不当,没有融到钱的时候一分钱掰两半花,活得很谨慎。但是一旦融到钱了,开始大手大脚,就会很容易面临危险。

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此前媒体报道的。时候,往往是哪个资本把创始人谁谁赶出去了,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多数是因为拿了资本的钱,但没有规划好,最后没做到当初的承诺。

举个例子来讲,一开始你的产品也没有打磨得很好,但是你融资到位后,就迅速扩张产品线,把这个战线拉得非常非常长,或者招了很多人,让你的团队变得臃肿起来,一下子需要的支出变得很多。另外一点是异地扩张,而且还没有掌握好节奏。哪怕你一下子拿到500万美金,但一个月烧200万元,一年后也就没钱了。如果碰到市场好,你可能还可以遇到跟投的,但是如果行情不行,连个接盘的都找不到,你怎么办?

有些企业会勒紧裤腰带,或者裁员,但即使这么做了,对你公司的士气和信心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投资以后进入公司董事会,都会要求公司在花钱、资本预算这块,尽可能得到投资人的批准。但有些企业家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认为投资的时候有这个条款那个条款,有这个否决权那个否决权,你这么干涉我干什么?其实他不知道我是在帮他、时刻准备救他的命。比如我如果对创业者没有月度财务报表之类的要求,你很可能撒开了花钱,哪天花没了才知道账上钱不够支撑公司下一步发展了,到时候调整节奏可能就来不及了。

所以一般都会在董事会的时候看报表,知道你每一笔大钱的去向。实际上也是帮你看战略,因为战略是可以从资源和钱上反映出来的。

另一种花钱不当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现在比较少了,是公私不分。以前中国老一代企业家,资金往往是个人和公私来回倒腾,公司缺钱的时候我用家里的补,家里缺钱了拿公司的钱来补,反正都是自己的口袋。但如果现在还有这种习惯的话,并不好。

特别是有资本介入的时候,这个钱按照公司法来讲是属于公司的钱,不能乱用的。万一你个人有时候有困难,比如太太需要需要手术费,动用一下也正常,但得跟公司和投资人说一声,然后打个借条,给个利息,然后按照约定还回来。千万别公私不分,出现私自挪用的情况,最后反而会因为这种问题摔很惨。

第六忌:疏于跟投资人沟通

我这次着重要讲的“一忌”,正是创业者跟投资人的沟通。一般如果企业家和资本方产生矛盾,多半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问题。

沟通怎么会出现问题呢?经验和经历来讲,首先是心态不好,融资前被问这问那,被搞得很烦,于是阴暗的内心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小小报复一下的心理。融资到位后就想你们资本方别烦我,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这种心态产生的背景其实VC是能想象的到,但作为创业者你也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他之所以最后把钱给你,并不是说之前种种尽调和提问都是有意为之的,这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必须做的,如果这个人不做这些,你敢随便接受他的投资吗?把你查了个底朝天之后给你钱跟你合作,说明是认可你了。

实际上,做早期投资的时候,没有那个创业者或者哪一件事是完美的,但在不完美之中,我们还是要扣这个扳机,有时候明知中靶很难,但还是得扣。所以在尽职调查之前,其实对您这个事,对您的团队,对所有的优缺点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他仍然决定扣这个扳机,说明他内心做好了准备:你这个项目有可能会做得不好,或者在哪些事情上可能会做得不好。

投了你之后,如果他发现你真的出现那样的问题,都会善意提醒的。比如说你这个公司现在扩张有点快,或者说你这个方向好像有点歪,原来想的这个方向,现在这个方向变得有点歪,歪我也知道你在做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不对的,跟你聊一聊,这是一种善意提醒。创业者千万不要变得情绪化,觉得“怎么管这么多”,“我就是对的”,“你不懂,你在外面指手划脚”等等。你需要克服这种心态。这是我讲的在沟通中的第一种。需要把心态摆正了。

第二个沟通上的问题是报喜不报忧,这个能理解,比如小时候考得不好,就不太愿意把试卷给父母看。

但投资人不是你的父母,投资人发现你有问题的时候,往往第一个想的是怎么帮助你把这个事情做好,因为帮你就是帮VC自己。所以不要担心因为企业有问题不愿意和投资人去沟通。

那沟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是投资人的能力和资源,会比你好一些,能够多多少少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或者作为三分之一的诸葛亮去帮你参谋一下。其次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对你的团队、你的家人不是很方便去透露和交流,但你需要一个发泄口、出口,投资人这时候可能是最恰当的对象。所以你一旦有一些不确定性,方向不确定,或者感觉三股东最近胳膊肘往外拐,可以先找投资人聊聊,哪怕讨论一下,都能帮你看看是不是找到问题和解决方案。但如果一个人整体闷着,自己扛着,就很容易出事儿。所以投资人其实是可能真的能帮到你,千万不要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心理。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和投资人沟通最常见的是受不了批评,容易敏感和情绪化。

我觉得在某个方向是不一致的时候,讨论很激烈,拍桌子都没问题,但一定要保持对事不对人,作为投资人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否决权,但是你才是这个项目的主导者,如果你坚决要做,我还是会被迫要让你去干的,但我一定要把利弊分析给你听。不过你不能当做是偏见之类的,对于反对声音不能太敏感和容易情绪化。

最好的方式是有个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点,大家相互检讨一下,什么方向很决策总结一下,保证沟通、批评和相互意见的通畅。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实操篇,操作性还比较强,但是后面四点“修炼篇”的内容,我认为可能还得靠自己去领悟,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差别可能会主要在修炼篇。

第七忌:包装过度

修炼篇里第一个是包装过度。最常见的是PR过度,跟媒体保持一个良好关系是可以的,但适当曝光即可,别密集且刻意地天天出去说,忘记了自己真正要打磨的产品和服务。

过度PR里还包括出去吹牛说自己有多少用户量,希望借此让竞争对手感到压力,提升自己的士气,从势能上让竞对害怕,但其实这么做没用。或者不虚报,就纯粹通过数据让竞队害怕,也意义不大。在你的用户数活跃或者产生经济价值之前,这些数据都意义不大。所以创业有时候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失去镁光灯下的机会,你做好了,都会有的。进一步说,你如果还不是很成规模,拿了投资就开始PR,别人一听什么方向拿了赛富多少钱,有些对手本来没想这么干,现在就开始转型干这个,你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创造对手,总之没什么好处。

另一个过度是虚报融资额,因为投资圈其实很小,你拿了多少钱,大家一清二楚。你处于PR目的,把融资额虚夸得很厉害,到最后就会把自己搞很惨。

有时候出于媒体PR,你不想说也别浮夸,比如投了300万美金,你不愿意说就百万级美元也行,别说拿了1200万美元或者近千万美元之类的,差距太大以后会害到自己的。一是你融资额撒谎让我这个投资人在圈里挂不住面子,二是你下一轮融资的时候,还得跟人解释半天,不然人说你上一次融了1200万美元,这一次怎么也得3000万美元级别,你却要求融1500万美元,大家就会犯嘀咕,再一解释,你说你吹牛了,最后印象分肯定会折损的。

第八忌:贪图虚名

贪图虚名的话,无论我们VC还是创业者都可能面临。比如最近圈里有很多个榜,年轻投资人排行榜、青年创业者排行榜、多少岁以下之类某某榜,一堆排行榜,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拿投资人来说,你投到好的公司,自然会有回报。但是王求乐如果投不到好公司,天天跑来新浪吹牛也没用。

关于排行榜,创业者这边对应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创业大赛、排名之类的。有时候也邀请我们投资人去,其实我们往往客串的多,不愿意每个场子都去凑热闹,因为我不大相信在创业大赛中能够发现多少有价值的公司,还不如自己在家研究呢。所以创业者不要寄希望于大赛之类的帮助你创业成功,甚至融资成功,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一个贪图虚名是喜欢混活动,然后在这个活动碰上谁谁谁,和这个大名人合个影、换个名片,发到朋友圈,但实际上这种场合下你们双方基本就是路人甲的关系。对于你的企业来说,最缺的资源无非是钱、人和市场。钱和人你基本努力一下就能找到,但是市场这个事情非常头疼,你需要在这里花很多时间,打磨好你的产品后,让它不断在市场上发挥实力。

总而言之,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多混活动就能搞到投资或者抱上大公司的大腿,最后都是看实力的,你产品不行,市场也不行,谁愿意投资你呢?另外,就算是和BAT有合作了,也慎重对外发“和谁谁谁战略合作”之类的,毕竟你一个无名小公司,跟巨头搞战略合作,大家都会有些听笑话的,实际上对你来说意义也不是很大,所以虚名这块,还是要谨慎吧。

总之,融资成功不等于创业成功,拿到钱也不能证明你怎么样,作为创业者,你需要警惕“通过拿钱证明自己”的想法,说到底,你的公司是通过产品和市场去获得证明的。

;

本文地址:https://caijingdemo.com/kepu/46d257fa86270a38.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