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山西省辖县级市)

日期: 栏目:常识 浏览:18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市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辖7镇3乡251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介休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市,春秋时属晋为邬县,后有界休、界美等称,西晋时因介子推背母死于之地,后即依介子推休于此地而得名称为介休至今,名胜古迹众多。经济腹地广阔,物产资源丰富,盛产粮食、棉花、油料、水果、干果等,是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易开采,主要有煤、铁、铝、石膏、石灰石、紫砂、紫木节、石英、耐火粘土、硅石硫铁矿、白云石、方解石等。介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基础雄厚,全市已形成原煤、焦炭、碳素、化工、运输、建筑等15个产业群体,拥在中央、省、地营大中型1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4个,主要工业产品200余种,其中部、省优产品30余种,年产原煤150万吨,冶金焦、铸造焦130万吨,年出口焦炭30万吨,是全国闻名的“焦炭之都”。

中文名

介休市

外文名

jiexiushi

所属地区

中国,山西省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

下辖地区

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

著名景点

绵山,云峰寺,回銮寺

建立时间

公元前514年

地理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东西最宽处38.5公里,南北纵长38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0.47%。[1]

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

气候

介休处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时左右。丘陵山区少于平原,南部少于北部。据1954—1994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0.4℃,冬夏季气温变幅较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区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无霜期平均为175天,其分布趋势为平川丘陵长于南部山区。

行政区划

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2]

交通

介休交通便捷,通讯、电力条件优越。秦有陕晋通衢之称,是三晋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山西吕梁和陕西榆林、延安等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同蒲铁路复线及国道108线和大运线纵贯全市,与县公路交错成网。

历史沿革

介休市景点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

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

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

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教育

介休教育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宋、元、明、清,介休可考的举人、进士达329人,可谓学士峥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定阳儿女,用自己的勤奋和开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异军突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欣欣向荣,教育改革阔步向前,真可谓政通人合,人文蔚起。

江山竞秀,桃李争荣。介休教育系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市教育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1996年,全市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7年,顺利通过“普九”验收。

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始终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紧紧围绕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办学设施等目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发展模式,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

民族分布

介休市有少数民族24个,共34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10%。这24个少数民族分别为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畲族、羌族、白族、青族、川族、僳僳族、土族、普米族、拉祜族、倮族、傣族、哈尼族、水族、壮族。

宗教

介休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其中伊斯兰教没有组织(教徒约57人)。全市信教群众人数约有15000余人,现已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16处,宗教教职人员有8人。其中:佛教徒人数10000余人,佛教教职人员5人,活动场所8处;道教教徒人数500余人,道教教职人员1人,活动场所1处;天主教徒人数800余人,神职人员2人,活动场所5人;基督教教徒人数3500余人,活动场所2处。

介休市现有3个宗教团体,其中天主教爱国委员会7人,主委任爱兰;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9人,主委李望生;道教协会7人,道(协会)长韩通义。

资源

土地资源

介休共有土地1114844.8亩,其中耕地399558.2亩;林地248092.7亩;园地26868.8亩;牧草地3070.2亩;水域用地1759亩;居民工矿用地120787.5亩;交通用地8751.9亩;未利用地161156.5亩,含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滩涂、深土地、田坎、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144800亩。按2004年9月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1.07亩。

矿产资源

介休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27种。其中燃料矿产1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4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储量的有5种。其中,煤分布在10个乡镇,面积533平方公里,储量为62亿吨,可采储量为32亿吨;粘土储量为1024万吨;陶瓷土储量3000万吨;铁矿储量200万吨;硫铁矿储量50万吨。

水利资源

介休市水利资源总量为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0立方米。介休境内除汾河流经外,主要有龙凤河、樊王河、兴地河、侯堡河、张涧河、磁窑河等六条河流及洪山泉,地表水主要集中在龙凤河、兴地河。介休洪山泉是晋中市第一个岩溶大泉,年平均流量为1立米/秒。2002年介休市投资1490万元建成了汾河橡胶坝引水枢纽工程,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用水的需求。

文化

介休市城市

介休自古“商贾云集,民物浩穰”。明清时期,县城四条大街店铺林立,“俨如都会”。张兰、义安、洪山、义棠镇市面除有京货、杂货等商号外,还有钱庄、当铺、金珠铺等商行。张兰镇每年九月下旬古庙会,届时有文水皮货、沁州麻货、浑源挽具、上党药材、内蒙古骡马上市交易。介休历来挟资走外经商者众多。

介休人文荟萃,旧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介子推、东汉郭林宗、北宋文彦博)。历代国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张九龄、李商隐、赵顼、顾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伦常、宋廷魁、钮福全、田庄仪及“绵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为介休壮丽山河倾倒,先后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绝句。介休达人代起,缘因历代当政者注重教育,善于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县学仅永和、介休、稷山数处,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办县学,明代又在文庙旁建育才馆。清代介休考中进士人数达64人,仅次于安邑、平定、阳城,位居山西省第四。

介休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十里乡俗不同,介休城乡历来为一日两餐,(70年代后城区机关因作息时间改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习俗。

文化旅游:

介休山河秀丽、景色宜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境内绵山如屏耸立,汾水似带环绕,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绵山风景区是六大低山旅游风景区之一,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寺庙、道观大多建于悬崖壁之间,主景抱腹岩岩顶伸出,呈抱腹状,洞内可容万人,实属罕见。自隋唐以来,绵山就是参拜、旅游的胜地,史载一九二六年,瑞典国王曾携家室登山礼佛。96年以来,由民营企业三佳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到目前已完成投资5.6亿元,形成十大景区120多个景点的规模,从2000年开始,连续五个黄金周门票收入、旅游人数居全省主要景点榜首。张壁古堡有“地上地下双城子,堡垣庙院博物村”之称,可与罗马修斯堡相媲美,其反风水的建筑风格堪称东方建筑史上的奇迹。后土庙道教建筑群气势恢宏、构造精美,琉璃艺术巧夺天工,有琉璃艺术建筑瑰宝之称。还有华夏第一柏——秦柏,三晋三大名楼之一的玄神楼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全省、全国叫绝称奇。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介休始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为人关注、给人惊喜,这得益于其民营经济超常发展让人瞩目,也得益于绵山风景区的秀丽风光令人迷恋,更得益于介休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魄、大力度、大作为催人奋进。

最突出的是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全市先后上马建设的重点项目有54个,总投资150个亿,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全市已有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户,10亿元企业3户,安泰、三佳公司跨入中国1588户大型工业企业行列,安泰公司跻身山西省工业三十强,成为中省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

以绵山为龙头的旅游业迅速崛起,促进了全市服务业迅猛发展。由民营企业三佳公司开发的绵山旅游区,8年投资7亿多元,形成12大景区,300个景点5日游格局,成为山西省最有活力、最具人气的旅游景点。以此为龙头全市旅游业逐步壮大,同样由民营企业开发的秦柏岭生态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已具备了大规模接待游客的基本条件。

旅游

介休市是一个具有丰富文物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邑名邦,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市留存寺庙古迹139处,文物194项,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75处。其中,山西三大名楼之一的玄神楼和被文物界称为“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的后土庙建筑群等两处文物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明寒食节源地——绵山,号称“中华第一古地道”、国家首屈一指的“地上地下双城子,堡垣庙院博物村”的军事设施——张壁古堡及张壁硫璃碑,郭泰墓,洪山古瓷窑遗址,回銮寺,五岳庙,东岳庙,源神庙和北辛武硫璃牌坊等10处文物被列为省级名胜。此外,还有号称“华夏第一柏”的秦柏、以及中国屈指可数的水文化博物馆洪山源神池等文物景观。洪山、张壁、北贾三个村还被誉为历史文化名村。

绵山

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是中国六大低山风景区之一。

云峰寺

原名抱腹寺,因建抱腹岩而得名。岩顶壁持铃更为一绝。云峰寺上的铁索岭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连接革命圣地延安和全国各大根据地的一条秘密通道,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銮寺

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绵山脚下,兴地村西北隅,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五代毁于兵火。

秦柏

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处的西欢村柏树岭,据清乾隆《介休县志》记载:“相传为秦时物也,旁有村曰秦树。”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

张壁古堡

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的绵山北峰天峻山麓的黄土丘陵上,是一座古迹 众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其反风水建筑特色在全国首屈一指。

玄神楼

又称袄神楼,位于介休市城关正街东侧,为一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三联体楼阁式古建筑,明万历年间改建。

后土庙

位于介休市内北隅庙底街,2004年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太安三年(457)。

北坛塔

位于介休市西北的绿野上,为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又名史公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介休人纪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知县史记事兴学赈饥而建。

本文地址:https://caijingdemo.com/changshi/8379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