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而居》 借山而居经典语录

日期: 栏目:常识 浏览:11

《借山而居》 借山而居经典语录

《借山而居》冬子

回家

每次刚到家我都会有种错觉:一家人在一起,爸爸、妈妈、奶奶、哥、嫂子、小侄女,身边如果再挽个温暖的媳妇,热热闹闹,似乎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也不差。

但每次都是,仅仅隔了几个小时,我就坚定地认为,我还是更应该在山上待着,一个人。

我不大习惯人群,无法忍受群体社会环境下,各种乌七八糟、零乱又毫无意义的东西强制性与你发生关系。拿声音来说,我在山上一个人时,所有的声音都可以自己选择,兴奋时就放点儿欢愉的歌嘚瑟一会儿,怅然若失就放点儿舒缓的音乐来平静,这些声音就像你的工具,皆因有你才有了它的意义。你若不想听时,只需要动下食指,关掉就行了。

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就是他的全世界,那么起码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自己的王。

但是在山下却让这位一个人的王感到很凌乱。出了门,街上一整天一整天,永远都在嗡嗡响不停的发动机、脚步、嘈杂、建筑工地的敲打,这些声音无节制无节拍地强制地钻进脑袋里,有种被无休止强奸的绝望。

而这只是声音——不可控的其中一种。剩下的,图像、信息、价值观等,除了无意义的生活琐事就是与这个扭曲社会的扭曲互动,每一种都是同样包里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你眼里就像地板上的脚印,手机屏幕上的划痕,古镇里矗立着的土豪金。

满大街的人,满世界的信息都和自己无关,但就是不停地扰乱着你,你的水一直被搅动,你只想快点儿回到沟洼里的平静。

这太可怕了,我只是在家几天,就明显感觉到,这些琐碎朽了我锋利的刀,也是一个妄想症最不能接受的平庸。除非你像个自闭症患者那种把自己隔离在房子里,不然生活总能刺激你。

于是每次回家,我都待不了一个星期,或者说每次下山偶读很难待一个星期,唯有离开。


安全感

他太享受这独处了,只用关上门,拉上窗帘,这个十平米的小屋就把整个世界给关外面了。他每次回到自己屋就像打开一个任意门,进入了一个要多大就有多大,想什么就有什么的世界,他在这个十平米的房间里自由地飞,想飞到哪就飞到哪。他从来不觉得孤独是很“孤独”的事,是很享受的事啊。

只是他每次从小屋里走出来,都会感到不适应,比如他习惯用键盘说话,害怕使用语言。每次手机一响他就很紧张,他一紧张对方也很尴尬,于是他更害怕接电话。看到很多人,他也有压迫感。在外面的世界他喜欢昏暗、角落,只有在确定周围只有他一个人时,他才如此饥渴地喜欢明媚、广阔。

他还是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屋里玩。你永远无法体会,听着音乐,肆无忌惮摇头晃脑的幸福感。

有点儿病态地偏爱孤独的清澈与感动,我喜欢大家都在狂欢时自己躲到最后面的角落里看,那种旁观特别清晰,有存在的快感。现在想想,好像一直都比较迷恋一个人过节或者过年,那种所有人都在狂欢,终于只留你一个人可以如此客观地感受这个世界,那种孤独感,从未有过的清澈。


如果做噩梦,鬼压床,我会告诉自己是最近身体太虚,或者窗户忘了关,或者睡觉时平躺着等一会儿就行了,总有科学的解释可以供我们骗自己深信不疑,因为科学和宗教一样,都有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庞大系统。或者说,科学不过是另一个宗教而已,那些无神论者,皆是科学教的信徒。只是科学面对生死这个终极问题时很无力,我一直认为科学是最虚无的法门,因为它把人类生之前和死之后的世界给毁灭了。

遇到怪力乱神,没能力自圆其说的,就在门口画个符咒,脖子上戴块玉,背上文个罗汉,或者墙上挂幅佛像,用这些仪式给自己输入一个概念,去压制另一个概念。

一个人寻求另一个人的原谅,在被其原谅之前,他的心里会一直被一种叫“内疚”的东西缠绕着,当另一个人对他说“我原谅你了”之后,他内心的那个“内疚”就像一股烟一样荡然消失。“我原谅你了”就是一个仪式。成为情侣也必须先有一个表白的仪式——其中一个说:“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另一个说:“我愿意。”然后这两个的情侣行为就可以被允许了,被你自己允许,被你身边的人允许,被社会道德允许。如果没有这个仪式,要是突然有了情侣行为,甚至被认为是不道德了。宗教信仰的洗礼、异性兄弟姐妹之间的结拜、恋人之间的分手、一个人希望得到原谅的人、一件耿耿于怀的事等,都源于同一属性,由仪式来完成。

而应付怪力乱神,我的方法是:用无神论的论点来说服自己的迷信,用迷信来证明存在,用存在来博弈虚无,用有限的认知在没有源头的生命里寻找平衡。

就像你不怕巫术,却还是对别人给你下了蛊感到不适。

那么我在意的是:为什么我本知道不信却又会感到某种不安呢?这说明并不是真的不信,是人类血液里本能的恐惧和迷信。因为人类历史早期就是从巫术文化开始的,万物有灵论的神秘主义哲学早已渗透到血液,就像刚孵出的小鸡害怕鹰的影子。神秘主义是人类最原始的记忆。

这样想后我觉得似乎就是这样,但似乎又不全是这样。

不过这种被动的心理漏洞可以用人类的智慧填补,比如靠仪式。还有就是靠思辨了:假如下山时不小心开车压死一条蛇,虽然我知道这本身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但蛇它有被文化赋予的能量,于是就避免不了心里不安,一定会想最近会不会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但是我只要告诉自己,那条蛇是卧轨,是自杀,是一条想要去死的忧郁的蛇,那么,这种不安一下子就解开了 。

自己骗自己,骗到无懈可击时,就是一代宗师。

平日无所畏惧,一进香积寺就明显有点儿缩,就像被一个气场很大的力量给镇住了。后来想,我又不信那个,为什么会有些畏惧它呢?其实就是仪式的能量在起作用。那里面的建筑、格局、佛像、香火、文字、和尚、布衣,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一种代表着庄严感的仪式。各种小型的仪式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能量场,更宏大的庄严感,即便没有信仰,也让人不敢太放肆。

逻辑是个坑,定义可以是陷阱,也可以是武器。自圆其说,就是一个定义压制另一个定义了。


北京的朋友说前些天突然有了难得的蓝天,然后所有人举着相机对着天空,节日一样狂欢,还有人为此命名“昂山素季蓝”。然后你就觉得这种狂欢与欢喜挺荒诞的,因为那种蓝,早三十年前,是常态啊。

碧空如洗,那是它本来的面貌。

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没什么稀奇的。

“五百年前,他生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自由和爱,是生活的全部。五百年后,他回到这里,却成了一只奇珍异兽。”


大多数人是说“我要有了什么什么,就怎么怎么样”,到四五十了,钱是攒够了,安享的资本没了。我们多好,二十几岁就在理想世界里喝茶看桃花了。因为我们是信念先行,“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走进去,然后再完善条件。”

自由和爱,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个人在人群里生活,一定会被这种无力和尴尬不同程度地充斥着。虽然都是善意的,但想说的话又被迫咽回去,多了总是会被堵塞。于是你就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像个不合群的怪人。

——人群和爱情都有催眠作用,让人不清醒。唯有孤独,清澈如初生。


女人对一个男人产生爱情的源泉,其实是这个男人的附加值,比如长着演偶像剧的脸,足够挥金如土的家底,有才华,或幽默、有爱、沉稳,或有安全感等,那些负价值满足了她部分需求的想象时,她就会产生“爱”。所以你弄不清,她爱的到底是“你本身”吗?

所以我觉得爱的产生应该在相互不了解对方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仅仅靠某种无形的似曾相识,瞬间被击中。

应当是:她冲我一笑,我就爱上她了。


看到天上的太阳了吗?是我的。

贫富概念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有的,就是你想要的你便能得到,那就是很富有。假如我渴望能在喝茶的时候听音乐,那么我只需要买个音响就可以了。电影、音乐、书、宣纸、毛笔、喝茶、会友、晒太阳,我想要的东西,都轻而易举,那么,一定就是富有了。

所以我富在此刻拥有长安城。富在阳光照在我身上的同时我在享用阳光照在我身上,而阳光其实也照在每个人身上,但他们没有回应;就像桃花冲我笑,我也冲它笑。


我发现人类文明的程度,就体现在对“旧”的审美上。时尚界隔上几年就会有一次复古运动,古典、新古典不断地交替着。纯手工、原生态、文玩、古董、古建筑,去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工作室吧,标示着在大众之上的,最前卫的审美,都是“旧”美学。这不是偶然,审美到一个阶段,指向的都会是同一个点。

人容易被知识控制,容易用现成的,而不去自己寻找。有一种人经常一张嘴就是佛经或者佛经体,这是我最警惕的。并非说佛学不好,而是说佛学太系统了,系统到可以从任何一个细节解释世界。但解释世界的道路其实是有很多种的,大部分人只看到一种,认为只有那条路可以走得通,其他路都是旁门左道。所以我认为是狭隘的。应该是能看到很多条路,然后又能看得见路路皆指向同一个点。所以越是学问大的人对待事物的包容性越大。

那些有大学问的学者、高僧的孤独和谦恭,对任何人和事都带着博爱、理解与包容。

只跟能听得懂的人表达,在听不懂的人面前一言不发。


“接受”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我的生活从我自我封闭的小空间里走出来,去代课,去挣钱,完全忙碌起来后,我发现,以前对细节的敏感和幻想被很多烦琐的事情和焦虑所挤压,诗意就少了。诗意少是因为太多的事情让很多敏感的思考不能够专注。专注少了,思考就越来越少,诗意必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孤独不是因为人和关怀,而是因为生活和生命,亲人和朋友都补不了这孤独。这孤独,是作为一个必须活着的生命在这个世界里的无奈和恐慌。


其实你看每个阶段你的世界,被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打开一个口。你进去了,是一直朝前走,还是进去了看了一眼又退回你自己的黑暗里,这个还是你自己的事。但那个出口,一定是某个人打开的,站在亮光里向黑暗里的你招手。

抛开那些自命不凡,客观地来看,生命力那些在我无知的阶段,或者思考遇到瓶颈的阶段,或者走在死角绕圈子的阶段(每个阶段茫然的不一样),以“自身生活方式”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提供出口给我的人,都是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人。

您还可以搜索:借山而居经典语录,借山而居张二冬现状,张二冬 借山而居,《借山而居》读后感,《借山而居》和《居山七年》有区别吗,借山而居(珍藏版),借山而居讲的是什么,借山而居意思,借山而居是什么类型的书,借山而居全文阅读④

本文地址:https://caijingdemo.com/changshi/51342.html

标签: